從象牙塔走到商業社會,再接觸社區。米高的世界一直在擴展...

Saturday, June 30, 2007

十年東區海濱長廊夢未圓

Take me Home (Hong Kong Economic Times) - Hong Kong East 2007-06-29 專題 008 麥耀邦

十年東區海濱長廊夢未圓
~~~~~~~~~~~~~~~~~~~~~~~~~~~~~~~~~~~~~~~~~~~~~~~~~~~~~~~~~~

  回歸10年,全城沉醉於慶祝的歡欣。可是對東區人來說,這10年並不易過,蘊釀多時的超級海濱長廊遙遙無期、屏風樓持續湧現、出生率及人口逐漸減少,以致政治爭拗等未能圓滿的問題,將會帶到下一個10年。

  一人一個東區夢,在踏入第二個10年,這些問題能否迎刃而解?

建海濱長廊 全靠新思維

  區議會內黨派林立,在政治及民生議題上各不相讓,惟獨一提起海濱長廊的興建,各黨派都變得立場一致,一同向政府爭取及施壓。構思中的海濱長廊由小西灣一直連綿至銅鑼灣避風塘,長達10.8公里,致身其中可盡覽維多利亞港的獨特景致。

  可是,經過多年來的爭取,現時東區海濱仍只得「斷橛禾蟲」式的「海濱短廊」,真正的海濱長廊仍遙遙無期。

「居民要甚麼 就給甚麼」

  專責推動海濱長廊興建、東區區議會關注東區海濱發展工作小組主席劉興達(獨立)表示,要令海濱長廊的構思成為事實,有關政府官員有必要改善其工作思維模式,改為接受由下而上的建設。「最明白居民需要的,就是居民本身,他們需要一個怎樣的海濱就該給他們怎樣的海濱,而不是由官員告訴市民『你需要甚麼』。」

  「不少先進國家的社區建設都採用『由下而上』模式,交由區議會般的地區議會負責構思及管理,政府應放心讓市民為如海濱長廊般的休憩地讓市民注入豐富的元素。」對於超級海濱長廊能否實現,劉興達深信有生之年,或下一個10年回歸紀念時應可見到。

----------------------------------

掃走屏風樓 誓消滅「熱島」

  近年最受關注的環保議題,相信是屏風樓效應。雖然政府堅持所謂屏風效應沒有確實定義,亦無科學數據證實,故暫不立法規管。但環保組織力指,屏風樓不單止有礙海濱的觀瞻,還導致街道空氣不流動,造成「熱島效應」。東區位處維港海濱,炮台山、北角、西灣河及小西灣都有屏風樓出現。

  城規會早前為北角大部分商業及住宅用地加入高度限制,臨海優質地王北角地皮的高度限制在30樓,向山遞增至40至45層高,油街前物料供應處地皮可發展的規模也減少約四成。北角用地規劃關注組召集人郭偉強表示,城規會的決定仍未夠徹底。

北角街坊斥空氣太差

  郭偉強稱,曾到過內地不少城市參觀,內地屏風樓不像本港般嚴重,「如珠江河及上海,海邊或河邊都預留了海濱地帶讓市民散步」。他曾在東九龍區遙望東區的海岸,發現東區的海邊全是「呆板、灰色及一字排開的樓宇」,沒有太多色彩;過去亦有北角街方向他投訴,英皇道一帶的空氣質素差,沒有海風吹至。

  郭偉強期望,北角發展時的高度不能比現時和富中心及城市花園的高度。他笑言,希望不用呼籲市民罷買「屏風樓」才能令屏風樓不再出現。

----------------------------------

爭拗待解決 團結最要緊

  在社區上,民主派人士最害怕的未必是每四年一度的選舉,而是補選。皆因從經驗得知,民主派人士參與補選大多失敗而回,早前民建聯主席馬力因六四言論惹起風波,民建聯仍能在觀塘啟業的補選中高票擊敗民主派人士,有人歸咎民主派的內部爭拗令市民失去信心。

  以民主派掛帥、曾於區議會補選中得勝,東區翠灣選區的古桂耀(社民連)可謂絕無僅有的一個,但他也只是以39票險勝民建聯及工聯會派出的候選人姜淑敏,未來能否保住議席仍屬未知之數。他表示,民主派於補選失利,與不團結有很大關係。

市民偏愛「和諧」政黨

  以他為例,選舉期間得不到某些民主派的立法會議員支持,相反對手陣營除了民建聯主席馬力外,所有與東區無關的星級成員包括立法會議員曾鈺成及譚耀宗,連富商第二代蔣麗芸都曾出來拉票,派傳單的人手更是日日替換,「5個mark我一個」。

  古桂耀稱,許多民主派人士只空減口號,未能為街坊做太多實事。「有不少市民對我說,民主派太多爭拗,他們喜歡和諧,故此不支持民主派的候選人」。他希望,民主派能多團結一致,為市民謀取福利。

----------------------------------

人口趨老化 活力仍保持

  規劃署未來10年的人口分布推算指,本港人口將由639萬增加至2015年的751萬,但東區人口不會上升,反而會由現時的58.75萬下跌至55.82萬,跌幅近5.6%,為少數人口下降的區域。

  其中北角、筲箕灣及小西灣會分別減少3,100人、3,300人及4,100人居住。人口減少,幼稚園業界可謂首當其衝。

長者積極融入社區

  出生率為本港其中一個最大隱憂的問題,現時平均每對夫婦只有不足一名小孩,未來社會人口老化問題十分值得關注。

  位於北角的明慧國際幼兒園暨幼稚園校長陳杏表示,出生率下降現象以去年最嚴重,「03年沙氏期間出生率急跌,當年出生的小朋友應在去年入讀幼稚園,很多幼稚園收生都出現困難。」雖然近年出生率好像已回升,但業界競爭仍然激烈。她預計,在推行學券制後,會有一定數量的私營幼稚園結束。

  她認為,東區人口老化乃無可避免的事情,但據她在社區上的觀察,「東區的長者雖然多,但發現東區長者比其他區的都表現得積極,相信未來東區仍會保持相同的活力」。

Labels: ,

Saturday, June 9, 2007

北角土地發展設高限油街地皮及北角價值大降

政 府 為 貫 徹 保 護 山 脊 線 景 觀 , 過 去 已 在 港 九 多 區 土 地 加 添 高 度 限 制 。 城 市 規 劃 委 員 會 昨 日 公 佈 , 新 修 訂 的 北 角 分 區 計 劃 大 綱 圖 所 涵 蓋 的 可 發 展 土 地 , 全 面 加 入 高 度 及 發 展 限 制 , 沿 英 皇 道 南 北 兩 面 的 所 有 商 業 或 住 宅 發 展 , 高 度 限 制 大 部 份 設 在 主 水 平 基 準 140 米 以 下 , 臨 海 住 宅 地 最 高 為 100 米 。

【 本 報 訊 】 繼 早 前 城 規 會 在 九 龍 塘 分 區 圖 大 規 模 地 加 入 高 度 及 發 展 限 制 後 , 今 次 又 將 北 角 圖 內 撇 除 某 些 用 地 , 如 綠 化 地 帶 及 休 憩 用 地 外 , 其 他 一 律 大 刀 闊 斧 加 入 發 展 限 制 。 受 影 響 的 除 發 展 商 私 人 收 購 的 土 地 外 , 政 府 計 劃 出 售 土 地 如 北 角 油 街 地 皮 及 北 角 重 建 等 , 都 受 今 次 修 訂 影 響 , 大 幅 降 低 土 地 價 值 。

臨 海 住 宅 限 高 100 米

如 北 角 舊 址 所 涉 的 3 幅 住 宅 ( 甲 類 ) 地 皮 , 現 限 高 為 100 米 , 與 目 前 已 落 成 多 年 的 城 市 花 園 及 和 富 中 心 等 臨 海 住 宅 物 業 看 齊 。 雖 然 大 綱 圖 內 對 北 角 地 皮 暫 未 有 地 積 比 發 展 限 制 , 理 論 上 最 高 住 宅 地 積 比 可 達 10 倍 , 但 因 現 有 高 度 限 制 , 和 城 市 花 園 及 和 富 中 心 等 的 最 高 住 宅 地 積 比 只 達 6 倍 。 而 且 自 從 北 角 地 皮 要 改 私 樓 發 展 之 後 , 各 界 一 直 向 政 府 施 加 輿 論 壓 力 , 要 求 降 低 北 角 重 建 的 發 展 規 模 。 相 信 政 府 應 會 順 應 民 意 , 稍 後 會 再 作 修 訂 。 屆 時 北 角 3 幅 總 面 積 約 27 萬 方 呎 的 住 宅 地 積 比 , 應 最 高 不 逾 6 倍 , 連 商 業 部 樓 面 , 總 地 積 比 或 達 7.5 倍 。 另 一 幅 現 放 於 本 年 度 勾 地 表 內 的 油 街 地 皮 , 在 今 次 修 訂 中 , 雖 設 下 最 大 總 樓 面 約 133 萬 方 呎 , 卻 未 有 高 度 限 制 。 但 是 政 府 就 此 幅 土 地 正 擬 備 一 份 規 劃 大 綱 , 其 最 終 高 度 應 不 會 超 過 建 議 的 120 米 。 同 樣 受 市 場 注 目 的 丹 拿 山 地 皮 , 高 度 限 制 為 140 米 。

削 私 人 土 地 重 建 利 潤

至 於 發 展 商 過 去 數 年 一 直 積 極 在 區 內 私 人 市 場 收 購 的 土 地 , 亦 會 受 城 規 會 為 該 區 施 加 高 度 或 發 展 限 制 , 令 發 展 商 不 能 大 幅 度 「 托 高 」 物 業 , 興 建 摩 天 高 樓 以 爭 取 海 景 , 此 必 影 響 土 地 重 建 價 值 。 新 世 界 發 展 ( 017 ) 或 有 關 人 士 有 收 購 項 目 的 繼 園 街 兩 旁 土 地 , 由 原 先 的 住 宅 ( 甲 類 ) 改 為 綜 合 發 展 區 ( 2 ) 用 途 , 東 西 兩 邊 的 高 度 限 制 各 為 120 米 及 140 米 , 最 高 地 積 比 限 制 不 超 過 8 倍 。 另 新 鴻 基 地 產 ( 016 ) 及 九 龍 建 業 ( 034 ) 各 在 明 園 西 街 的 住 宅 項 目 , 高 度 限 制 為 140 米 , 與 前 方 物 業 高 度 一 樣 ; 在 街 道 盡 頭 的 新 地 項 目 , 更 可 能 因 街 道 狹 窄 , 而 未 必 能 獲 作 高 密 度 住 宅 發 展 。

來源:
http://www1.appledaily.atnext.com//template/apple/art_main.cfm?iss_id=20070609&sec_id=15307&subsec_id=15329&art_id=7195310

Labels:

維園建棧道 直達避風塘 配合海濱長廊景區 可漫步至中環

Take me Home (Hong Kong Economic Times) - Hong Kong East 2007-06-08 專題 003 麥耀邦

維園建棧道 直達避風塘 配合海濱長廊景區 可漫步至中環

  政府有意在維園北面興建棧道及園景平台,接連銅鑼灣避風塘。

  這建設是特意配合中環灣仔繞道的不同主題海濱景區,日後市民可由維園漫步至銅鑼灣海濱長廊、新建的海濱公園甚至經灣仔步行到中環,盡享海濱的優美景致。

  政府委託的顧問公司表示,除了早前公布有關5個主題園區外,還會於維園興建一座以幼身鐵搭建而成、離地約9米的吊橋棧道連接園景區,由現時維園北小山丘的位置一直伸延至銅鑼灣海濱長廊,長約100多米,闊25至30米,讓市民可由維園漫步至海濱,從一個居高臨下的角度欣賞維港風光。

吊橋堅固 不怕風吹雨打

  土木工程拓展署總工程師林盛國補充,不要被「吊橋」兩字嚇到,因為構思中的吊橋是一條永久而堅固的橋,即使強風也不怕。他表示,在棧道及園景區會植種花草予以美化,亦不排除會在棧道上建置長椅及攤位等。他透露,棧道會穿過樹木園景,市民有如置身大自然一樣。

  在地圖上,維園與銅鑼灣避風塘看似近在咫尺,但其實維園只有一條通道直達避風塘,市民要從維園西北面天橋;或於東北面從興發街的行人過路處經銅鑼灣消防局到避風塘,一頭一尾逾300米,甚不方便,而海濱長廊中亦只有一個巴士站。記者於中午時分在銅鑼灣避風塘守候了半小時,沒有見到任何人,連巴士也不停下落客。

專家倡通風口建於海底

  東區區議會關注東區海濱發展小組主席劉興達表示,棧道的興建的確可補充由維園到銅鑼灣避風塘的不足,但只屬聊勝於無。

  另外,整條繞道會有3個通風口,包括於中環國金2期對開、灣仔會展及在天后屈臣道對開250米外的防波提外。

  東區區議員周潔冰(獨立)擔心出風口太近民居,會令維多利中心等一帶的居民受廢氣之苦。另一區議員兼理大建築及房地產學系副教授王金殿(獨立)則指,外國有例子是把隧道的通風口沉於海底,把廢氣排出大海便不會對民居構成任何影響。

繞道出口 維持在城市花園

  中環灣仔繞道已確定大部分路採用隧道,西區出入口設於國金2期對開,途經灣仔海濱再接駁東區走廊,雖然地區人士一直爭取把東區的隧道出入口改為設於較遠離民居的北角地皮,但政府指出口要維持在城市花園對出一帶。

  土木工程拓展署發言人指,已得悉社區人士要求把隧道出口設於北角,但經研究後發現北角在近海邊的地方並沒有足夠的空間,若硬要把出入口設於該處會增加填海,與現時盡量減少填海的政策不合,故維持把隧道出入口設於城市花園。

  有區議員要求,政府應再研究把隧道出口設置比北角更東邊的前渡輪碼頭,以免令居民受車多噪音及廢氣之苦。

  中環灣仔繞道原意是把建設一條繞道,令汽車可快速往返中環至東區,減低灣仔告士打道紅隧出口一帶的擠塞情況,於明年動工,預計於2015年完成並通車。

5主題景區 可玩水上活動

  政府決定興建中環灣仔繞道的同時,也為美化海濱而建立5個主題園景區。

  灣仔北會展中心兩邊及北角海旁,填取共15公頃土地,發展5個特色主題區,讓市民和遊客投入與水有關的消閒活動,及在銅鑼灣避風塘內品嚐傳統艇家小菜;到2015年,整個灣仔北新貌呈現後,由中環海濱可以步行前往北角海濱區,全長5公里。

  各主題區均借助現有地區特色發揮,如演藝學院、藝術中心一帶為「藝術及文化區」,在海濱會有戶外表演、市集及零售店;前公眾貨物裝卸區海旁,劃作以「水」為主題的公園區,擬建人工池塘、音樂噴泉等;舊裝卸區海灣為「水上康樂區」,有水上活動中心和海港教育中心;至於銅鑼灣避風塘及維園將劃為「文化歷史區」,並擬提供遊船河、水上單車等活動;北角海旁則劃為「休閒及活動區」。

Labels: